8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全面闡述了中國在能源轉型方面取得的成就、當前戰略及未來方向。白皮書對氫能的闡述主要圍繞提升氫能供給力度展開,提出完善加氫、加氣站點布局及服務設施,推動化工、冶金領域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應用,加強可再生能源制氫、二氧化碳加氫制備化工產品等研發應用,探索氫能管道輸送,在傳統加油站、加氣站建設油氣電氫一體化綜合交通能源服務站,圍繞氫能等重點研發計劃制定實施能源科技創新規劃,新型儲能和氫能技術加快發展。
白皮書系統闡釋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導下,中國推進能源轉型的政策理念和實踐做法,全面介紹中國推動形成能源綠色消費新模式、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推進能源治理現代化取得的積極成效。

能源轉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需要在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指引下穩中求進、久久為功。白皮書介紹,中國的能源轉型,立足于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能源保障,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節約高效、綠色普惠的能源消費新模式,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服務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深化綠色能源國際合作,積極做全球能源轉型的推動者,攜手各國共建可持續能源的未來。
白皮書指出,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能源綠色生產和消費方式廣泛形成,非化石能源加速向主體能源邁進,新型電力系統為能源轉型提供堅強支撐,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本世紀中葉,中國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全面建成,能源利用效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成為主體能源,支撐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六項任務涉及氫能
白皮書共有六項任務涉及氫能:一是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提效。大力發展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完善加氫、加氣站點布局及服務設施。截至2023年底,累計建成充電基礎設施近860萬臺,加氫站超過450座。二是培育綠色能源消費新模式。促進終端用能電氣化低碳化。工業領域以生產加熱、烘干、蒸汽供應等環節為重點,實施高溫熱泵、電加熱等電能替代,推動化工、冶金領域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應用。三是推動油氣綠色轉型發展。推進石油煉化產業轉型升級,加強可再生能源制氫、二氧化碳加氫制備化工產品等研發應用。四是推動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協同發展。探索氫能管道輸送,在傳統加油站、加氣站建設油氣電氫一體化綜合交通能源服務站。五是加強能源科技協同創新。圍繞核電、油氣等國家重大專項,先進可再生能源技術、儲能和智能電網、氫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重點研發計劃,制定實施能源科技創新規劃,強化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六是大力發展綠色能源技術。新型儲能和氫能技術加快發展。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單槽3000標準立方米/時堿性電解槽研制成功,兆瓦級質子交換膜電解水設備開展工程驗證。
清潔能源發展進入快車道
白皮書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大到26.4%,較2013年提高10.9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累計下降12.1個百分點。發電總裝璣容量達到29.2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7億千瓦,占發電裝機總量的58.2%。清潔能源發電量約3.8萬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比重為39.7%,比2013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左右。十年來,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增量一半以上,中國能源含“綠”量不斷提升。
能源含“新”量不斷提升
白皮書指出,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鞏固延伸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未來產業,推進能源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不斷提升能源含“新”量。
“我們重點做好三個推動。"國家能源局法制和體制改革司司長宋要介紹,首先是推動協同創新。中國依托能源重大科技項目、重大創新平臺、重大工程建設,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建立健全關鍵技術攻關機制,推進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工程示范的有效融通銜接。其次,推動完善政策體系。印發了一系列能源領域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和產業政策制定創新路線圖和時間表,支持發展新型儲能、氫能、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等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最后,推動加快成果轉化。持續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示范,加快能源重大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