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進入國家碳達峰試點的市(區)紛紛提出符合市(區)級發展基礎的碳達峰行動方案。氫能匯已經匯總了河北省張家口市、唐山市;浙江杭州市;江蘇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4個試點市(區)行動方案,另外山西長治市也已發布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張家口/唐山/杭州/南京/長治,國家碳達峰試點將促進氫能發展列入實施方案)
近日,河北承德、江蘇鹽城、蘇州工業園區、浙江湖州、新疆克拉瑪依、廣東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已公布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在這些方案中,氫能要素滿滿。

河北承德:形成“綠電制綠氫,綠氫進北京”的發展格局

《家碳達峰試點(承德)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著力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發展示范區”,著力打造清潔能源“四個基地”,即首都北京清潔能源電力供應基地、京北綠氫應用基地、國家級儲能產業基地和華北清潔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加強氫能戰略研究和布局,發揮區位優勢,推動與首都北京的氫能跨區域合作,形成“綠電制綠氫,綠氫進北京”的發展格局。
文件要求立足特色礦產資源優勢,爭創國家釩鈦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重點發展釩鋁、釩氮合金為代表的中間合金產品,尤其加大全釩液流電池發展,配套引進雙極板、質子膜、碳氈、電控系統等核心部件。
為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首先在煤炭消費,支持各行業主體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更大力度推進節能降碳,更好支撐能源結構“風光氫儲”能源體系,形成多元互補、高效穩定的新能源供應體系。
在新能源,大力推動氫能與“風光儲”耦合發展,重點在豐寧縣、圍場縣規劃一批綠電制氫項目,打通氫能“制取—儲運—運輸—加注—應用”關鍵技術環節。
為推動鋼鐵行業碳達峰,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區科研院所創新資源創新發展先進適用技術,加大高爐噴吹富氫(或純氫)等氫冶金技術研發和相關設施裝備攻關力度,鼓勵鋼鐵、焦化企業開展二氧化碳捕及利用一體化試點示范,逐步構建清潔高效綠色低碳特色鋼鐵產業集聚地。
為推動建材行業碳達峰,加強傳統建材行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提高行業整體能效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大綠氫、綠電等清潔能源替代技術推廣應用,積極推廣窯爐純低溫余熱發電、光伏和風電等節能技術應用。
為推動運輸工具裝備綠色低碳化,交通運輸領域應用。加快淘汰汽柴油客貨運輸、公共服務等領域老舊車輛。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在新車產銷和汽車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打造基于礦山及物流樞紐為典型場景的清潔商業模式,實現新能源重卡規模化應用。加速提升新能源汽車使用比例,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環衛、郵政等公共領域,以及公交車、出租車等城市公共交通領域,新增或更新車輛大力倡導使用純電動汽車或燃料電池汽車。
支持發展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充電設施、加氣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網絡化布局。加強民用機場飛機輔助動力裝置替代設施建設,減少靠港期間飛機化石燃料消耗。適度超前布局氫能制備、氫燃料電池和加氫設施。
江蘇鹽城:對燃料電池、綠色能源制氫技術超前部署

《國家碳達峰試點(鹽城)實施方案》中提出,以“風光氫儲”一體化融合發展為重點,持續做強風電、光伏兩大地標產業,聚力布局氫能、儲能兩大未來產業,加快建設世界級新能源產業集群,打造世界新能源產業城市名片。
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海洋能開發利用,加快布局培育儲能、氫能等產業發展,鼓勵綜合能源站建設,支持開展海上風光漁、海上風光氫、海上能源島等未來能源開發利用示范,開展氨能利用前期研究。
堅持以未來產業開創產業未來,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氫能和新型儲能、低空經濟等產業新賽道,推動未來產業與新興產業有效銜接、融合互促。
鋼鐵行業加強源頭控碳,把握鋼鐵產業布局調整、轉型升級、綠色發展趨勢,合理合規布局產能,提升行業集中度。實施過程控碳,大力調整工藝結構(非高爐煉鐵,提高電爐鋼比例)、改善原料結構(提高廢鋼比和球團比)、優化能源結構(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行氫冶煉)。
積極擴大電力、氫能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低碳化建設,加快推動充(換)電和加氫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綠色、智能、生態化改造。
聚焦“5+2”新興產業和23條產業鏈,推動綠色低碳技術攻關,重點開展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新一代高效光伏電池、海上風電直流輸電、海上風電耦合制氫、近海漂浮式光伏、節能環保、未來能源、環境治理修復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圍繞能源結構優化和能源高效利用,依托鹽城市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建立海洋可再生能源領域技術攻關目錄,重點突破風能、光能、火電、天然氣、氫能、電化學儲能等相關技術,加大對風電制氫、漂浮式風電、半直驅風電機組技術等風能利用技術的研發應用,實現風能技術關鍵材料及核心部件自主可控。
加快先進適用的綠色低碳裝備和產品的研發制造及應用推廣,強化高效碳捕集、燃料電池、綠色能源制氫等領域前沿技術的超前部署。
針對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轉型需求,以脫碳減排和節能增效為重點,研發高性能電動、氫燃料電池車船等低碳能源驅動載運裝備技術,提升新能源載運工具技術水平。
打造西伏河綠色低碳科創園,建設風電、光伏、氫能、儲能、零碳、海洋經濟、現代農業等7大科創中心,圍繞長柔葉片流固耦合、大功率海上風電整機設計、鈣鈦礦光伏電池技術、氫燃料電池系統集成、電池管理系統、儲能變流器、智能化碳監測、碳匯交易、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海洋信息與技術服務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推動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探索建設海上風電試驗場,打造公共研發試驗平臺,全面開展風電機組整機試驗、數字化海上風電場構建、風電制氫、漂浮式光伏、規模化海上風電場智慧運維等技術創新工作,支持爭創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
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風電、光伏發電、氫能等清潔能源的金融支持。
蘇州工業園區:鼓勵企業聚焦光伏、氫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國家碳達峰試點(蘇州工業園區)實施方案》中提出,有序推動老舊車輛替換為新能源車輛和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裝備能源利用水平。積極探索氫燃料電池的多場景、多領域商業性示范應用。
以數字新基建節能、綠色建筑、智慧能源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重點,圍繞企業技術研發支持、平臺建設、技術攻關、市場規范、標準認定、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前瞻性、系統性、戰略性布局一批研發項目。鼓勵企業聚焦光伏、氫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開展低碳關鍵技術示范應用。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節能低碳技術,利用園區科研創新優勢,開展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的低碳關鍵技術開發應用。
新疆克拉瑪依:以“風光制氫、石化用氫、氫電供能”為導向

《國家碳達峰試點(克拉瑪依)實施方案》由以油、煤、氣等化石能源利用開發為主,向石化能源和氫能、風能、光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轉變。
圍繞“風光制氫、石化用氫、氫電供能”產業鏈,提升制氫裝備制造能力,建設氫能產業示范園區,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成長速度快、技術較為成熟的氫能領域裝備制造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積極爭取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將氫能裝備制造板塊落戶克拉瑪依。
拓展氫氣在石油化工行業的應用空間,推進重油改質、合成氨、合成甲醇等領域氫氣應用,不斷提升改質原油在石油化工品類中的比重。推進綠氫+精細化工應用示范,積極引導駐市央企由灰氫工藝向綠氫工藝轉變,擴大綠氫替代灰氫在化工領域應用規模。
加快氫能與數字經濟結合,依托氫儲能調峰電站一體化項目,推動“風光制氫+數據中心綠色電源”創新應用,探索以氫能為核心的分布式儲能供電模式,打造全疆首個純綠電零碳數據中心。重點建設氫儲能調峰電站一體化項目,利用克拉瑪依現有發展基礎,發展離網供電、綠電冶金,在條件成熟的區域建設“零碳示范區”。
浙江湖州:依托企業重點研發氫能核心技術

《國家碳達峰試點(湖州)實施方案》提出,鼓勵相關企業在安全可控前提下開展氫(內燃機)、氨、非糧食原料先進生物液體燃料和可再生合成燃料船舶試點。
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氫、電化學儲能、CO2化學與生物轉化利用等方向,開展新材料、新方法、新機理研究。
依托浙能、天能等優勢企業重點研發可再生能源制氫、高壓氣態和液態儲氫、固態儲氫、氫燃料電池等核心技術。
加強新能源技術轉化,積極部署氫能、儲能等領域先進技術。
推進工業控制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白馬湖實驗室長興氫能基地、德清縣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綠色低碳安全儲能技術創新中心等“雙碳”創新平臺建設。聚焦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等關鍵技術領域,鼓勵浙江大學湖州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湖州)、湖州師范學院等院校創建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到2025年,建設綠色低碳領域市級科技創新平臺20家以上,爭創省級科技創新平臺5家以上。
聚焦氫能、儲能、CCUS等領域,加強國際國內合作,依托西塞科學谷,開展低碳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機制創新,舉辦碳達峰碳中和高端論壇。
以燃料電池及氫能裝備為核心,謀劃布局氫能產業,推進浙能長廣氫能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打造氫能裝備產業集聚區,重點在液氫制備、儲運、加注和應用的全產業鏈上攻關示范。
積極發展固態儲氫產業,延伸發展氫能產業鏈。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推進氫燃料電池產業全鏈建設

《國家碳達峰試點(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施方案》提出,鼓勵引進和開發先進氫燃料電池,推進氫燃料電池產業建設,打造形成從電解液、復合聚合物、電解質膜、電池芯、電池殼、電池保護電路、配套充電器到整車電池組產品的一站式能源解決方案產業鏈。
推行電能、氫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交通工具,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級相關補貼政策,研究制定區級優惠政策,調動居民購買新能源汽車意愿。
加快肇慶高新區內物流配送綠色發展,加速推廣大型貨車電氣化,積極配合省、市氫燃料電池技術在貨車運輸物流領域的運用。
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基礎科學和機理研究,加強氫能冶金、二氧化碳合成化學品、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等研發,支持本地企業和院校在氫燃料動力車輛、新能源運輸裝備和設施設備、LNG和生物質燃料等領域開展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