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發布。規劃明確了氫能和氫能產業的戰略定位: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在世界各國普遍凝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下,氫能逐漸成為全球新的戰略競爭焦點、各國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推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沈竹林在會上說。
沈竹林說,從國內看,受政策牽引和市場驅動影響,氫能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新供給、新技術、新應用、新機制不斷涌現,產業體系日趨完善。
數據顯示,我國年制氫產量約3300萬噸,其中,達到工業氫氣質量標準的約1200萬噸。氫能全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300家,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認為,發展氫能對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商用車是汽車產業碳減排的重點難點。以重卡車為例,雖然重卡占整個汽車保有量的7.9%,但它排放的二氧化碳占47%,氫燃料重卡的應用有助于加速商用車的低碳轉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長景春梅認為,氫能還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促進大基地新能源電力集中外送。氫能還可以作為清潔化工原料和還原劑,促進煤化工、石油化工及相關應用產業的深度脫碳。
“目前,我國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面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尚不健全等諸多挑戰。”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說。
本次大會上,17個氫能產業重點項目進行了啟動、投產、簽約儀式,覆蓋氫能交通、發電、儲能以及智慧能源系統、氫水種養殖等多個領域。
張曉強認為,氫能產業投入大、成本高,各地要加強協同發展,集中突破氫能產業技術瓶頸,把產業基礎打牢;同時,因地制宜拓展氫能應用場景,穩慎推動氫能在交通、儲能、發電、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