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我國公開報道的首艘以燃料電池為動力的游艇試航成功后,氫能船舶的優勢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歷經20余年的研發推廣,國家/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相應政策以帶動產業發展,氫船發展已進入“加速度”階段。
同時,在國家雙碳目標中對交通領域的減碳轉型提出了明確要求,氫能船舶的優勢不斷凸顯,但氫能船舶的投用仍需克服成本、技術、法規、安全、監管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種困難。
業內某領先企業負責人向勢銀能鏈表示:“氫燃料電池動力船舶應用目前技術可行,然而氫氣作為危險品管理,設計建造附加要求較高;船用氫氣加注基站的規劃審批及營運監管等政策空白,氫氣生產與供給均處于起步培育階段;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研制成本過高等問題,制約了氫燃料電池動力船舶的推廣應用。”
困難與機遇并存,未來將如何面對氫能船舶這一巨大市場?又該克服哪些問題?
對此,勢銀能鏈特采訪了在氫能船舶方面積極布局的企業——國氫科技、眾宇動力、國氫新能源、保勝燃料電池等燃料電池企業,通過企業的角度來明晰目前氫能船舶“發展之困”。

圖為2022年上述企業的氫能船舶相關進展(部分)
車/船用燃料電池技術的主要區別
目前來說,我國研究氫車汽車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并且已陸續開展了大規模應用,但氫船的研發還只是停留在實驗、初步下水的前期探索階段,這也進一步說明燃料電池在車用與船用方面有較大的設計差距。
具體有哪些不同?對此,國氫科技、國氫新能源、眾宇動力、保勝對燃料電池分別在不同方面做了闡述,總結來看分為以下幾大方面——
功率等級不同,現有氫船需要500kW-1000kW級系統才能滿足電能需求,兆瓦級燃料電池系統更是作為未來重點發展方向,氫車普遍需求在100kW-200kW級,體量較小研發難度較小;
穩定性要求不同,船舶救援相對車輛救援困難安全性要求高,同時船舶傾斜搖擺幅度比較大且比較頻繁,需要做更多可靠性設計,而氫車主要考慮路況整體要求相對較低;
耐久性要求不同,船舶環境空氣濕度高、鹽度高,耐腐蝕性要求高,同時遠洋船舶需要更長時間的使用壽命,保證船只正常運行;
空間設計布局不同,氫車對空間需求嚴苛,產品功率密度要求高,而船舶應用空間大,其中通風排風設計、能源配套管理系統更加復雜。
針對上述部分問題,保勝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PowerCellution系列產品在特定的工況下已經可以做到20000-30000個小時,并且到目前為止的運行狀況均十分良好。目前保勝針對船舶應用開發的燃料電池產品功率從kW到MW級都有配套,標準化模塊200kW船舶燃料電池系統已獲得DNV原則性認證。
據其透露,目前保勝燃料電池還在進行多項船舶項目工作的交付。例如,計劃明年交付3MW船舶燃料電池系統,可支持船舶巡航3提案或為船舶提供一周的日常用電;正在建造的1.6MW燃料電池系統將為Maritime Partners拖輪提供動力,該船舶將使用綠色甲醇重整制氫為拖輪提供動力;日后將為AMOGY作業船提供船舶燃料電池系統,該船將使用綠氨制取氫氣。
國氫新能源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公司設計的系統較上一代完成了升級換代,滿足船用動態特性要求、高濕度和高鹽霧等技術要求。值得一提是,2021年國氫新能源開發了中國第一艘燃料電池海釣漁船,該漁船配備30kW燃料電池系統,并已經成功交付客戶,目前運行狀況整體良好。
安全是氫船研發設計的重中之重
作為公共交通領域的氫船,在遠洋航行時十天甚至半個月才能完成一場旅程。如果在航行途中發生安全問題救援將變得十分困難,并且會危及到整個船舶的生命和財產,因此安全才是在設計研發試用時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
那么氫能船舶安全性的考慮有哪些特別之處?對此,眾宇動力、國氫新能源、國氫科技相關負責人對氫氣的存儲、燃料電池產品的管路與零部件、船舶絕緣設計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意見。
由于目前高壓氣態儲氫技術較為成熟并已商業化應用,因此目前船舶主要采用氣態儲氫方式。因此,在能源安置的安全問題中主要涉及存儲條件、預防處理系統兩大方面——
目前船舶儲氫系統一般放置在密閉空間,氫氣一旦泄露、聚集,將會有爆炸的危險,這需要船舶配備防爆房間放置儲氫系統。同時為應對突發事故,船舶還應具備碰撞防護措施,在固定支架外設置緩沖設施以減少船舶運行中頻繁搖擺的影響;
在預防處理系統方面,船舶應配齊相應的監測系統、通風系統及自動滅火系統等,在故障發生時進行相應報警及應急處理。
同時在管路和零部件方面,為防止運行過程中出現電火花點燃氫氣發生自燃或者爆炸事故,在管路與部件的設計中需要防爆、防靜電、阻燃、防鹽霧等性質。
國氫新能源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公司新一代船用燃料電池系統已經能夠滿足高濕度、高鹽霧環境,但為規避部分零部件不滿足防爆要求,在系統的防爆設計中還采用了整體防爆的技術方案,最終滿足船舶整體的安全需求。
今年6月,由國氫新能源配套的浙江舟山首批氫能船舶正式交付,同時現場還就全國首批20艘氫燃料電力系統玻璃鋼釣魚艇示范船的建設簽署了合作協議,旨在共同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現代化船舶的推廣應用。
國氫新能源交付情況
氫能制儲運加均存在制約氫船發展的因素
近年來,國內燃料電池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已經形成了包括眾宇動力、國氫科技、國氫新能源、保勝燃料電池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船用燃料電池系統廠家,部分企業還拿到了產品認可證書,標志著燃料電池船舶商業化應用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圖為船用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型式認可證書 來源:國氫科技
但是,我國氫能產業正處于“陸熱水冷”的階段,氫能在船用方面的生產、儲存、運輸條件和行駛環境的瓶頸都會有所不同,發展備受制約。
針對目前制約氫船發展的主要因素,眾多企業提出的觀點大同小異。按照保勝燃料電池負責人的話來總結,目前主要包括基礎設施配套、加氫、儲氫以及標準規范(政策、操作規范)四大方面。對此國氫科技與國氫新能源也做了相應的補充——
基礎設施配套方面:目前受到港口加氫站等相關標準并未實施,造成加氫站建設整體不足,同時因安全問題也無法廣泛推廣;
加氫:由于氫燃料補給限制條件多,加注設施選址困難、審批難度大等問題亟待突破;
儲氫:目前船舶主要采用氣態儲氫方案,但船舶空間有限儲氫量不足(例如目前35Mpa的壓縮氫氣,一般儲氫量在100kg以下比較合適空間布置,但是續航上往往不能滿足要求)。但其它如液氫、氨制氫技術路線更不成熟,無法考量;
操作規范:目前與氫船相關的船員培訓要求、操作規程、應急預案等配套管理辦法都暫未出臺,為推進氫船商業應用,需要對氫燃料電池動力船舶的管理技術進行研究。
標準/政策的缺失延緩產業發展
今年3月,國家《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出臺,規劃明確提出交通領域將率先開展氫能普及應用,同時要積極探索氫燃料電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領域的示范應用,不斷提升交通領域氫能應用市場規模。
國家級規劃的出臺進一步加速了我國氫船的發展速度,目前我國與氫船有關的法規《氫燃料電池動力船舶技術與檢驗暫行規則(2022)》,其中從檢驗與發證、船舶布置、輪機、電氣裝置、控制檢測和安全系統、消防、氫燃料儲存、氫燃料加注等方面做出了具體的要求,這些都是僅對船舶本體涉及氫能相關的技術進行的要求。
國氫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船用燃料電池系統目前標準主要依據IEC固定式發電系統,部分測試項目內容和指標與車用系統不同,因此目前還存在車用氫能標準不適用、標準建設零散等問題。
對此,國氫新能源、國氫科技、保勝燃料電池表示目前還需要對船舶加氫站、多點加注技術標準、船上供氫系統標準、管路連接方式、船員安全操作等相關方面作出相應的規范或技術要求。
日后,憑借標準的完善、技術的升級氫能船舶的發展必將呈現飛速發展趨勢,未來氫能船舶何時能夠產業化、規模化?我們拭目以待。